他表示,“高校的科研与产业化并不完全隔离,但却有很大不同。高校更侧重于基础性研究,且往往乐于探索一些较新的东西。对于医疗机器人而言,高校的科研团队不怕试错,可以结合临床应用探索一些新设计、新功能、新操作模式,与产业界形成互补,把不断试错后的成果提供给产业界,借助产业界的力量让这些成果进一步走向成熟。”
如何将高校的技术储备更好地与产业资源相结合,齐鹏认为需要将产业力量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来看待:一是初创公司模式,推动医疗机器人从 0 到 1 或者是从 1 到 10 的阶段性发展;二是具有一定研发背景的企业,能够帮助新研发的医疗机器人进一步适应商业赛道;三是产业背景较强的企业,能够将这些原型机进行产品化。
在研发的过程中,齐鹏也遇到过质疑的声音,很多人认为国内科研机构研发的医疗机器人与国外基本类似,进而质疑科研的意义。对于这些声音,齐鹏回应称,在高校里做医疗机器人,一方面是出于专业背景和科研情怀,另一方面更多的则是携手企业将前沿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制造出中国自己的知名医疗机器人。
当然,目前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看到国外有好的机器人时,国内就会出现很多家类似的,造成国内内部市场混乱竞争。对此,齐鹏强调,我国在相关产业上比国外起步稍晚,发展较慢,但医疗机器人市场很大,并非一家公司能够独占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竞争中合作,集中力量,合力打造属于中国自主产权的医疗机器人,打破国外医疗机器人的垄断。
对于我国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能力,齐鹏也很有信心。他认为,我们的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在一样的水平线上,很多国外的先进研究,国内也能做,很多国外的团队里也有中国人,而且现在也有很多海外回流人才投入到了我国的医疗机器人研发事业中。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研人,齐鹏相信随着一批批的科研人才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医疗机器人相关领域,持续将科研精神传承下去,我国的相关领域研究一定能沿着前沿方向不断挺进。
更多资讯:医疗机器人